第357章帝国的文教
“顾爱卿,教化乃“治国安邦之根本、人伦秩序之基石、民风淳朴之源头,你在礼部任职多年,想必对国朝文教之事颇有心得,可否为朕解惑?”
顾秉谦心中稍定,知道前面是陛下的考校,现在才是真正进入正题,当即整肃衣冠,从容应答:
“陛下以教化喻国本,实乃至理名言。臣在礼部二十余载,亲历文教兴衰,深知其关乎国运。太祖高皇帝虽起于寒微,却深明‘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’之道,开国之初便定下崇儒重教之基。”
他略作停顿,见皇帝神色专注,便继续详述:“我朝自洪武肇始,便极重教化。洪武八年,太祖下诏‘天下立社学’,明令‘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’,‘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’。同时确立府、州、县三级官学体系:府设府学、州设州学、县设县学,开历代未有之系统官学规模。”
“至永乐年间,此制更臻完备。”顾秉谦如数家珍,“全国有官学一千二百余所,卫学二百余所专教武官子弟;社学之数,更如星罗棋布,遍及城乡。”
“有意思。”朱由校忽然插话,眼中闪过思索之色,“如此说来,我大明早已建立起从京城到地方的完整教化体系?”
“陛下明鉴。”顾秉谦躬身道,“不仅如此,生员名额亦有精细规制。礼部根据地方人口、赋税核定:府学廪生四十人,州学三十人,县学二十人。”
(廪生可领官府补贴,岁给米六石;额外录取者称增生,名额与廪生相当却无补贴;再额外录取称附生,无名额限制。这便是‘廪—增—附’三级体系。)
朱由校听得入神,不禁暗叹太祖朱元璋真乃一代雄主。在元末战乱的废墟之上,竟能构建起如此缜密周详的教育体系。
虽以数百年后的眼光审视,其中不免有其时代局限,然在当日,能有这般制度设计与远见卓识,已堪称旷世罕有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