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,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,历来因时而变,绝非一成不变。追溯古制,周官教民以六艺——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,皆是为培养通晓礼仪、精通技艺、文武兼备的栋梁之才。
两汉察举,尤重‘明经’、‘明法’、‘治剧’等实际才干。唐科举分科取士,如明法、明算等科皆为正途,使士人可凭律法、算学等专长入仕,此乃因材施教、量能授官之体现。
然观我朝科举,二百余年来,虽以八股取士,定于一尊,初衷本为立客观之准绳,奈何日久弊生。士子竟相钻研章句小楷,于经义之微言大义反不甚了了,于国计民生之实务更是茫然。
所习者,无非应试之文;所用者,非平日所学。如此选拔之才,或擅文辞而乏治事之能,或通经义而昧时务之变,于国于民,实有才不配位之虞。
说到此处,顾秉谦更是面露钦佩,
故而,陛下圣心独运,洞察积弊,增策论以考时务见解,添算学以测理事之能。此实乃上合周官六艺之古训,下效唐宋分科之良法,更是革除时弊、切中要害之壮举!
臣以为,此改革不仅可广纳贤才,更能为国家选拔真正有用之士,利在千秋!”
这一番论述,引古证今,条理分明,既肯定了科举变革的必要性与历史依据,又毫不吝啬地对朱由校的改革大加赞赏,表明了自己坚决拥护的立场。
朱由校听罢,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,轻轻一拍御案,点头赞道:“好!引据经典,洞察时弊,深得朕心!顾爱卿果然不负朕望!”
顾秉谦心中一块大石落地,知道自己这番表态已然奏效,连忙躬身谢恩:“陛下谬赞,臣愧不敢当。惟愿竭尽驽钝,为陛下分忧,为社稷效力。”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途阅小说;http://www.jzuan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